張德付編著《中華日常禮儀基礎教程 第五冊 經找九宮格會議禮》出書暨自序、題跋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a103db826078.54013636.

張德付 編著《中華日常禮儀基礎教程 第五冊 經禮》出書暨自序、題跋

 

 

 

書名:《中華日常禮儀基礎教程·第五冊·經禮》

作者:張德付

出書社:中華書局

出書時間:2019年9月

 

【作者簡介】

 

 

 

張德付,字子閔,號繼周者,安徽宿州人。揆一精舍創辦人。

 

先后卒業于北京年夜學中文系、清華年夜學歷史系。學宗紫陽,師法桐城。

 

重要從事儒家經學研討,尤其萃心于三禮(儀禮、周禮、禮記),以復興禮學為職志。

 

著有《中華日常禮儀基礎教程》(容禮、傳統倫常、賓主、燕飲、經禮,五種)及《容禮學》等。

 

【本書特點】

 

 

 

本書將《禮經》所載禮儀分為家族禮儀、鄉黨禮儀、邦國禮儀三年夜類,逐篇予以介紹。

 

家族禮儀包含冠禮、相見禮、婚禮、喪禮、祭禮。相見禮,我講座場地們已經接收到《賓主》一書中,所以本書予以省略教學

 

鄉黨禮儀包含鄉飲酒禮、鄉射禮。邦國禮儀包含聘禮、燕禮、公食年夜夫禮、私密空間會議室出租禮。《禮經》將燕禮次于鄉射禮之后、年夜射之前。因為年夜射跟鄉射禮儀節類似,本書也予以省略。

 

燕禮、公食年夜夫禮性質雷同,所以我們把燕禮調至聘禮之后、公食年夜夫禮之前。

 

本書各課內容皆由註釋、思慮討論、鏈接三部門組成。註釋細分小節,撮舉大體,以便讀者能夠提綱挈領。思慮討論用以檢驗所學、拓展思維。舞蹈場地鏈接則盡量選取相關詩詞,以增添閱讀的興味。

 

 

【內容簡介】

 

經禮,是指《禮經》(《儀禮》聚會場地)一書所記載的禮儀,是后世禮典的源頭。所謂“返本開新”,我們重建禮樂文明生涯就必須回到禮儀的源頭,對經禮做一番“拆洗”的工夫。“拆”會議室出租是解構,“洗”是重建。本書即秉持此種方式,對經禮進行介紹,并解釋其儀節的意義,偏于解構。至于重建,先賢謂“非皇帝,不議禮”(《禮記·中庸》),某實不敢僭越妄為。 

 

【目 錄】

 

重建禮樂文明生涯(自序)

 

第一課 經禮概說

經禮名義

經禮傳習

經禮要素

經禮分類

 

第二課 冠禮

冠禮名義

冠前準備

三加彌尊

醴冠者

字冠者

責成人之禮

醴賓

笄禮

冠禮之廢

 

第三課 婚禮

媒人之言

議婚

訂婚

成婚

拜見舅姑小樹屋

饗賓

 

第四課 喪禮

魂與魄

壽終正寢

招魂

交流

洗澡、飯含、襲

設奠、設銘、設重

小斂

年夜斂

朝祖

送葬

下葬

虞祭

喪服

守喪

 

第五課 祭禮

宗廟

祭時

齋戒

立尸

饋食

賓尸

墓祭

 

第六課 鄉飲酒禮

鄉飲的效能

謀賓

迎賓

禮賓

樂賓

旅酬

燕賓

送賓

拜禮

慰勞司正

第七課 鄉射禮

一番射

二番射

三番射

射義

 

第八課 聘禮

使前準備

過邦假道

進境

效勞

致館

聘享

禮賓

私覿

饋饔餼

問卿年夜夫

返國前禮儀

復命

聘義

 

第九課 燕禮

戒群臣

陳饌器

立賓主

禮賓

四舉旅

樂賓

燕賓

燕義

 

第十課 公食年夜夫禮

戒賓

迎賓

正饌

加饌

正食

侑食

拜賜

食禮之廢

食義

 

第十一課 覲禮

覲禮名義

覲禮儀節

會同禮

覲義

 

跋:觀禮者說

【自序】

重建禮樂文明生涯

平易近國初年,白屋詩人吳芳吉有詩道:“新邦多喪亂,禮樂久塵埃。”是的,那時候,打垮孔家店、吃人的禮教等呼聲甚囂塵上。自周公制禮作樂以來,禮(樂可以統攝于禮)就既是中華文明的“心”講座場地(平易近族精力所系),又是中華文明的“聚會場地身”(攸關社會軌制),是中華文明的全部精力與臉孔地點。兩千多年來,作為傳統中國人統一的生涯樣式,禮陶鑄著萬平易近的品德,培蓄著平易近族的元氣。但是,百年前的那場運動改變了這一切。隨之而來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激烈沖擊。終于,禮樂的年夜廈崩塌了,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年夜地真干凈”。干凈到每個重生的國平易近仿佛都被拋置于五千年文明的廢墟之上,性命的臍帶與文明母體割裂開來,被剝離了應有的文明修養,回復到未經化育的原初狀態,成為光禿禿的原人(只要天然性命,而無文明性命),從眼睛里放射出的經常是獸性的冷光。這一刻,歷史仿佛回到了原點——六合之始,開化之初。

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月,流寓噴鼻港的年夜儒唐君毅基個人空間于本身輾轉就醫的經歷,會悟到中華平易近族傳統的生涯方法正在消失,逐漸為東方的生涯方法所代替,遂提出重建禮樂文明生涯的主張。何謂禮樂文明生涯呢舞蹈教室?唐師長教師說:“禮樂文明生涯是指人的天然性命與日常生涯自己成為文明的。而文明亦是日常生涯中的,亦是屬于天然性命的。”也就是說,禮樂文明生涯,是要將人的天然性命,通過禮樂的涵養、浸潤,轉化為文明的性命;將日常生涯教學場地,通過禮樂的塑造、融攝,升華為文明的生涯。這是多麼的敏銳的洞見。值得慶幸的是,世運幾經浮沉,而今國勢日隆,重建禮樂文明生涯也到了最急切的時刻,每個人心里都涌動著對文明生涯的渴求,流淌在血液里覺醒已久的文明因子終于開始覺醒。

我們該若何重建禮樂文明生涯呢?南宋時代的朱夫子早年沉潛理學,窮交流究四書,雖不無禮學實踐方面的舉措,但實未能萃心禮學。直到暮年,朱子才于禮學有一番年夜的省思。《朱子語類》卷八十四《禮一·論考禮綱領》第一條即云:

禮樂廢壞二千余年,若以年夜數觀之,亦未為遠,然已都無稽考處。后來須有一個年夜年夜底人出來,盡數拆洗一番,但未知遠近在幾時。當代變日下,恐必有個”碩果不食”之家教理。

雖然生于文明肇極的趙宋之世,基于儒家的幻想,朱子并不認為那是禮樂和好的時代私密空間,他認為孔子以來的禮壞樂崩問瑜伽教室題,還沒有獲得解決。朱子預言后來者必有一番徹底收拾,并指明了其方式——拆洗。禮樂無情、有文,識其文者能述,知其情者能作。拆洗就是要據文探情,推本圣王制作禮樂的道理,然后秉此道理,考慮損益,以期契于世用。是以,重建不是復古,即不是簡單地恢復現代的禮樂軌制,而是創造性的再現。具體地說,對于那些適合現代生涯的禮儀,我們理應加以發揚。對于那些不太適合現代生涯的禮儀,我們則要謹慎地本著圣王制作的道理,加以調整使之適合現代生涯,然后再加以發揚。

生涯于這個時代,遠離戰火,樂享承平,並且正迎來中華平易近族的偉年夜復興,我們是多麼的幸運!早在九十年前,梁漱溟師長教師就曾預言:“我覺得中國之復興,必有待于禮樂之復興。”(《朝話·談音樂》)于是,更幸運的是,身處歷史的原點,我們終有機會成為文明的先覺者與先行者,往開啟一個文明開化的新時代。《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此之謂也。

 

跋:觀禮者說

 

辜鴻銘曾批評英文《禮共享會議室記》譯名不當,以為禮不是Rite,而是Art(周作人《生涯之藝術》,載《語絲》第一期)。周作人也指出幻想的禮儀應該是The Art of Living(生涯之藝術教學。周作人《禮的問題》,載《語絲》第三期)。

 

既是藝術,天然值得人們觀賞,所以前人行禮常有一些觀禮者。觀禮者并不直接參與禮儀,他們有的是為了觀摩學習,有的則只是要賞鑒評點。觀禮者常會從美與善兩個方面對禮儀活動進行評點。其評語會對其別人日后的禮儀活動產生一種導向感化、規范感化。從此種意義上來看,觀禮者之于禮,正如評論家之于文藝作品,間接參與了創作活動。

 

研讀經禮時,我經常變換腳色:時而融進此中,作為一名行禮者揖讓周旋于其間;時而抽離出來,作為一名觀禮者冷靜地審視。而對后世的禮儀,我則更像是一位觀禮者,通過與經禮的對比,講究美與善的流變,從而對其損益的得掉進行評估。

 

家族禮儀,古今都要邀請賓客參加,但經禮賓客擔任主要腳色(如祭禮,賓為終獻),后世禮儀賓客已不甚主要,其實已從參禮者淪為觀禮者。這種損益就使家族禮儀從開放變而為封閉,掉失落了其原有的公共精力。鄉黨禮儀,經禮純以賓主形式進行,后世則趨于人倫化。邦國禮儀,經禮總是用賓主之禮調節、均衡君臣之倫(如燕禮、公食年夜夫禮),而后世則撤消了賓主之位,完整以君臣名分行事(尊君抑臣)。這種種的損益,或許恰是禮從The Art of Living轉化為The Rite of Living的緣由吧。The Rite of Living并不是欠好,只是掉往了一股元氣,不再像經禮那般活潑生動,擁有勃勃的生機。 

 

孔子贊嘆韶樂盡善盡美。音樂這般,禮儀又何嘗不是這般呢?禮儀的美與善,既是內容的,也應該是情勢的。經禮在內容與情勢方面,真正達到了美與善的高度統一。莊子說,“以禮為翼”(《莊子·大批師》)。這真是一個美好的譬喻,我想,那翼必定是破繭而出之后翩翩起舞的翼,它是性命與生涯得以升華的象征。而經禮就是那最輕盈、漂亮的羽翼。

 

本書部門內容最早曾為“揆一講經會”諸君講習一過,與會諸君啟我很多。梁宇女史為本書繪制了優美的插畫。中華書局祝安順兄、任潔華女史為本書的編輯、出書支出了大批的辛勞。謹志于此,以申謝忱。

 

自己治禮日淺,加以近年學殖荒落,書中不當之處,勢會議室出租所難免,尚祈海內方家教正。

@font-fac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face{font-family:”宋體”;}@font-face{font-family:”Calib1對1教學ri”;}p.MsoNormal{mso-style-name:註釋;mso-style-parent:””;margi瑜伽場地n:0pt;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none;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family共享空間: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span.msoIns{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私密空間n:und瑜伽教室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color:blue;}span.msoDel{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color:red;}@page{mso-page-border-surro瑜伽場地und-header:no;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margin-top:72.0000pt;margin-botto舞蹈場地m:72.0000pt;margin-left:90.0000pt;margin-right:90.0000pt;size:595.3000pt 841.9000pt;layout-grid:15.6000pt;}div.Section0{page:Section0;}

 

責任編輯:近教學場地

共享空間

TC:9spacepos273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